首页 | 本学科首页   官方微博 | 高级检索  
文章检索
  按 检索   检索词:      
出版年份:   被引次数:   他引次数: 提示:输入*表示无穷大
  收费全文   3篇
  免费   1篇
化学   3篇
物理学   1篇
  2023年   1篇
  2019年   2篇
  2015年   1篇
排序方式: 共有4条查询结果,搜索用时 15 毫秒
1
1.
陈功东 《化学通报》2019,82(6):566-575,515
化学键是化学与物理学于20世纪早期产生交融的重要问题,其中以美国化学家鲍林在30年代提出的价键理论最有影响力。该理论同时具有化学和物理学的多个思想来源,从19世纪后期的经典结构化学直到当时刚诞生的量子力学,以及路易斯化学键理论、X射线晶体学和物理化学。物理学比化学的影响更广,但两种来源都注重实验,演化历程中理论向实验靠拢的程度更大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2.
“克拉克瓷”是我国明清时期销往欧洲的一种青花瓷器。长期以来,对于这类外销瓷器的研究始终是国际陶瓷考古学界关注的热点。2007年,“南澳Ⅰ号”明代沉船的发现和其中大批瓷器的出水,为“克拉克瓷”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资料。结合传统器型学方法与波长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,探明了十件“南澳Ⅰ号”沉船出水瓷器的产地,为更深入的研究工作打好了基础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3.
王晓萱  张藜 《化学通报》2023,86(3):377-383
吴学周院士(1902~1983)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、分子光谱研究的开拓者。吴学周1928年11月赴加州理工学院学习电化学,随后转向分子光谱学,并于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。回国后,他加入中研院化学研究所,继续从事分子光谱研究。全面抗战爆发后,吴学周受命将化学所由上海迁至昆明,保存了我国初具规模的化学研究事业。在这一过程中,吴学周的科学生涯也发生了转变。基于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”所存日记及相关档案,通过对吴学周早期求学及工作经历的梳理,讨论在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下,吴学周在不同阶段面临的机遇及其作出的个人选择,并藉此窥视科学家个体命运与时代之间的张力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4.
何涓 《化学通报》2019,82(4):373-378
1932年教育部颁布的《化学命名原则》为中文化学名词确立了统一的标准。对于基本杂环母核,制定了“两个从口旁之字”的音译名称作为简名。建国初期,许多化学家对口旁简名表示不满。他们提议,宜创制一些表意的汉字来指称杂环母体,再缀上杂原子的名称,作为杂环化合物的系统名称。同时期颁布的1950年、1953年和1960年《原则》,在杂环母核系统名称上,虽然都接受了这一意译的用字取向,但对于口旁简名并没有废除。1980年《原则》否弃了此前的意译杂环名称,重新确立了口旁音译名称,一直沿用至今。本文进一步分析了杂环母核意译名称在建国前期提出并得到支持,最终废弃的原因。  相似文献   
1
设为首页 | 免责声明 | 关于勤云 | 加入收藏

Copyright©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  京ICP备09084417号